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普安南北朝末隋初 530 — 6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少年依圆禅师出家。
晚投霭法师
通明三论。
然常业华严。
武帝灭法。
遁居终南山梗梓谷之西坡。
时有静渊法师
与之同处。
资承玄理。
披释奥义。
加以遵脩苦行。
忘己为物。
小则露体以饲蚊虻。
大则委身以喂豺虎。
皆慈薰悲感。
自致损伤。
以求副本愿。
每往兽群几充其啖。
又招集避难诸僧。
犯国严令不惮显诛。
躬行分卫。
故得衣食丰赡。
精进倍常矣。
或谋执赴官以希赏赐者。
就语之曰。
卿贫如此。
吾固当为卿德也。
因共入京既奏。
诏释之。
以为道人所宜归宿山中而顾复拘焉。
是使之无所逃其死也。
白泽括僧尤酷。
命逮至则白泽谢不敢见。
及放还。
道过静霭法师于义谷杜映世家。
盖映世掘窟藏
得私礼谒焉。
叹曰安公神志绝伦。
不避强禦。
诚难能也。
遂邀以归。
隋室龙兴大教。
斯复诏。
起楩梓谷中三十馀僧。
并居官寺。
守素弗迁。
后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以迎之。
适其上大石崩坠。
势正压龛默念曰。
苟稍徙他处则庶几。
石则应念他徙。
曰华严力也。
涧左之氓索陀者。
嫉德怀忿与其侣三人。
挽弓射
而矢莫可发。
目瞪舌强。
声色震掉。
僵立经宿。
不能已乡里稽首请救曰华严力也。
我何自知之。
魏村张晖以五升瓮。
夜盗佛油。
至门昏迷。
若有以縻絷之者。
亦曰华严力也。
若夫张卿以盗钱。
患哑则忏悔而愈。
程晖和既死。
则见呼而苏。
白村老母病。
而失音。
已百日。
至则起迎。
问信如常。
时田遗生贫女遇设会。
以觕布二尺。
床(蜜碑反)谷米十馀粒。
充施获度为尼。
或缚三猪将杀。
则加本价十倍。
又割䏶肉以赎之。
遂使长南西郊外。
五十里鸡豕嗣。
而家奉斋戒。
其皆华严之力欤。
开皇八年
诏为皇太子师。
长公主营静法禅寺复诏居之。
大业五年十一月
终于静法。
寿八十。
终南至相寺侧。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捐削世务。
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
或代执劳役。
受诸勤苦。
情甘如
恐其事尽。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读诵禅思准为标拟。
周氏灭法。
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
深林自庇廓居世表。
洁操泉石连踪由甫。
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
披释幽奥资承玄理。
加以遵修苦行亡身为物。
或露形草莽施诸蚊虻。
流血被身初无怀惮。
或委卧乱尸用施豺虎。
望存生舍以祈本志。
而虎豹虽来。
皆嗅而不食。
常怀介介。
不副情愿。
孤践狩踪冀逢食啖。
于时天地既闭。
像教斯蒙。
国令严重不许逃难。
京邑名德三十馀僧。
避地终南
投骸未委。
乃总召详集洲渚其心幽密处。
自居显露身行乞索。
不惧严诛。
故得衣食俱丰修业无废。
乱世知士安其在欤。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段。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
不许道人民间。
尔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又周臣白泽者。
奉敕傍山搜括逃僧。
有党告云。
此楩梓谷内有普安道人
因遣追取。
即与俱至。
泽语党曰。
我不得见。
宜即放还。
于是释然复归所止。
前后遭难曾无私隐。
皆见解勉。
例如此也。
蔼法师避难。
在义谷杜映世家。
掘窑藏之。
被放还因过礼觐。
曰。
安公明解佛法。
颇未宽多。
而神志绝伦不避强禦。
盖难及也。
曰。
今蒙脱难。
乃惟花严力耳。
凡所祈诚莫不斯赖。
因请还山亲自经理。
四远承风投造非一。
乃与更开其所住。
具如别传。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
并住官寺。
欣兹重复不为名驰。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终𥨊烟霞不接浮俗。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
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
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
有索头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弓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怒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振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
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瓮。
受五斗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
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
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
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
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
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
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
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
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
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
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
又大唤之。
和即窟起。
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
覆一筈筌以当佛坐。
令和绕旋。
寻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风声摇逸。
道俗荣荷。
其例众也。
皆来请谒。
兴建福会。
多有通感。
略述一两。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
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思见形。
会其母意。
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
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
欲设大斋。
大万村中田遗生者。
家途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迥无条线。
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惟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
遂见屋甍一把乱床用塞明孔。
挽取抖捒得谷十馀。
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
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
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构。
乃云田遗生女之愿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尔后声名重振。
弘悟难述。
居处虽隐。
每行慈救。
年常二社血祀者多。
周行救赎劝修法义。
不杀生邑其数不少。
尝于龛侧村中。
缚猪三头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
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
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
羊皮裹腹来至社会。
赎猪。
既见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曰。
此彼肉耳。
猪食粪秽。
尔尚啖之。
况人食米。
理是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绕三匝。
以鼻䖶触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
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性多诚信乐读华严。
一钵三衣累纪弥励开皇八年
频敕入
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
复延住寺。
名虽帝宇常寝岩阿。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遗骸于终南起塔。
至相寺之侧矣。
释普安
姓郭氏
京兆泾阳人
小年圆禅师出家。
苦节头陀。
晚投蔼法师
通明三藏常业华严。
诵读禅思准为摽拟。
周氏灭法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
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十叚。
有人应募来欲执
即慰喻曰。
观卿贫煎当欲相给。
为设食已俱共入
帝语此人曰。
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
你复助急不许道人山中。
若尔遣他何处得活。
宜放入山不须检校
于是释然复归。
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置。
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并住官寺。
依本山居守素林壑。
时行村聚惠益生灵。
末有人于子午虎林两谷合涧之侧。
凿龛结庵延而住之。
初止龛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
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自念曰。
愿移馀处莫碎龛窟。
石遂依言迸避馀所。
大众共怪。
曰。
华严力也。
未足异之。
又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
川乡巨害纵横非一。
阴嫉安德恒思诛殄。
与伴三人持弓挟刃。
攘臂挽强将欲放箭。
箭不离弦手张不息。
努眼舌噤立住经宿。
声相通震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
曰。
素了不知岂非华严力也。
若欲除免但令忏悔。
如语教之方蒙解脱。
又龛西魏村张晖者。
夙兴恶念以盗为业。
夜往所私取佛油。
瓮受五升。
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
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乡村同来为谢。
曰。
余不知盖华严力乎。
语令忏悔扶取油瓮。
如语得脱。
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钱袖中持去。
既达家内。
写而不出。
口噤无言。
即寻归忏复道而返。
有程郭村程晖和者。
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
因患身死已经两宿。
缠尸于地伺欲棺殓。
安时先往鄠县返还在道。
行达西南之德行寺。
东去晖村五里。
遥唤程晖和。
何为不见迎耶。
连唤不已。
田人告曰。
和久死矣无由迎也。
曰。
斯乃浪语吾不信也。
寻至其村厉声大唤。
和遂动身。
旁亲乃割所缠断。
入其庭又大唤之。
和即倔起匍匐就
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
以当佛座令和绕旋。
寻复如故。
更寿二十许岁。
后遇重病来投乞救。
曰。
放尔游荡非吾知也。
便遂命终。
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卧床枕失音百日。
指撝男女。
思见形。
会其母意请来至宅。
病母既见不觉下迎。
言问起居奄同常日。
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
村聚齐集。
各率音乐。
巡家告令欲设大斋。
大坊村中田遗生者。
家徒壁立而有四女。
妻著弊布齐膝而已。
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
年已二十。
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
引村众次至其门。
悯斯贫苦遂度不入。
大女思念。
由我贫煎不及福会。
今又不修当来倍此。
周遍求物阒尔无从。
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
并将前布拟用随喜。
身既无衣待至夜暗。
匍匐而行趣斋供所。
以前施物遥掷众中。
十馀粒米别奉炊饭。
因发愿曰。
女人穷业久自种得。
竭贫行施用希来报。
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
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色。
如无所感命也奈何。
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
大众惊嗟未知所以。
周寻缘搆乃云。
田遗生女之愿力也。
斋会齐率获十斛。
寻用济之。
办法衣仍度华严。
送入京寺。
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
将加烹宰。
闻往赎。
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
曰。
贫道见有三千。
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
众各不同更相忿竞。
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赎猪。
既已诤竞。
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
合社老少眼并失明。
须臾自隐不知所在。
即引刀自割髀肉。
曰此彼俱肉耳。
猪食粪秽尔啖之。
况人食米理足贵也。
社人闻见一时同放。
猪既得脱。
三匝。
以鼻喙触。
若有爱敬。
故使郊之南西五十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
其感发慈善皆此类也。
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
终于静法禅院。
春秋八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圆肃南梁 539 — 58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圆肃 552年—553年 萧纪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584 【介绍】: 南朝梁宗室。
字明恭
萧纪子。
梁武帝孙。
梁元帝承圣二年在蜀称帝。
圆肃萧撝成都
西魏尉迟迥败死,圆肃俱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为咸阳郡,有政绩。
隋文帝开皇初,授贝州刺史,以母老请归。
有文集十卷,及《文海》、《淮海乱离志》等书。
全隋文·卷十三
圆肃字明恭梁武陵王纪子。
称尊号,封宜都郡王,除侍中宁远将军
东下,副萧撝成都,兵败,与俱降于魏。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安化县公
入周,至明帝初,进封棘城郡公
保定中,除畿伯中大夫,拜咸阳郡
建德中,授太子少傅,出为丰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宣政初,入为司宗中大夫,授洛州刺史
大象末,进位大将军
隋受禅,授贝州刺史
开皇四年卒。
有《广堪》十卷,《淮海乱离志》四卷,《文海》四十卷,《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20 【介绍】: 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论》及《涅槃经》,名光吴越间。
隋初北渡,依远法师,寻住长安净影寺
敕为涅槃众主。
文帝开皇末,随蜀王杨秀
仁寿末,复归关中
炀帝大业间,住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繁人
在家素行道持戒。
虽田作。
亦击铧钁使声如钟磬。
以节念诵。
候日影至午而食。
耕耘尤护惜。
虫蚁。
忽空中有声曰。
阇梨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人举闻之。
于是诣路口山薙落。
专行头陀不以名隶寺。
蜀王秀参军郁九闾长乡僚佐十人。
至山以请。
将发辞。
王曰。
彼如不来。
申国法。
王曰不须威逼。
但以礼延。
明日必相见。
毋缓也长卿成都郭门。
顾谓十人曰。
今兹以吾辈升兜率天致弥勒可也。
况山中一道人哉。
暮抵吉阳山下。
虎蹲道旁。
射之马却走惧甚。
即欲宿村舍。
以违王约难之。
俄而一僧负襆将登山。
长卿因悉留诸从者。
而独偕僧抵寺。
床坐召长卿入而向所见虎。
适在床下。
长卿战慄不敢前。
觉之为叱虎去。
长卿乃前。
白王意。
而语言颜色。
犹失度。
笑曰。
檀越初出郭门时。
其雄迈。
固与今异。
长卿顶礼默不知答。
逮旦仍令长卿先归报行。
望乡台已及矣。
遂偕谒王。
为王受戒。
即曰。
辞出。
而衬施一不受。
遽就馆法聚寺王间语其属曰。
吾见进公诚不觉神悚。
后望见之辄为礼。
每咄王曰。
贫道与王。
各有安乐地
何苦相逼恼也。
诸僧谏以为不可频忤王。
曰。
大德畏死。
惟求王意。
而顺媚之。
此岂弘教事哉。
贫道必责其过。
虽死无所畏。
屡入宫籞。
顾华筵美味尽谢去。
而徒绳床之安蒸饼之饱而已。
至授妃姬戒则使之不放逸。
而念无常甚。
而市井民家一时莫不遍赴。
则其分身慈济之迹如此。
慈藏初为王门师。
兼领僧职。
而政治殊严峻。
然诸僧以王故相容忍。
至是诉且祈镌谯
不可。
曰渠性尔。
能受我语乎。
众祈不已。
竟造
出迎。
遽曰。
教门在汝亦太甚矣。
威为息。
既归山中。
久之。
过檀越食。
座上忽失笑。
同座问其故。
曰吾见山寺。
净人穿壁盗蜜故笑耳。
开皇中卒。
寿九十六。
释法进
蜀中新繁人
在俗精进不啖辛腥。
在田农作。
以铧刃为钟磬。
步影而斋。
有送食晚。
便饮水而已。
所犁田地不损虫蚁。
一时空中声曰。
阇梨
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合家同闻。
因诣洛口山出家。
行头陀不居寺舍。
蜀王秀
闻名知难邀请。
参军郁九闾长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辞王曰。
承有道德。
如请不来当申俗法。
王曰。
不须威逼。
但以理延。
明当达此。
长卿出郭门。
顾曰。
今日将尔辈往兜率天请弥勒佛亦望得。
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
初至吉阳山下。
日暮见虎道蹲。
命人射之。
马皆退走。
欲投村恐违王命。
俄见一僧负襆上山。
长卿命住为伴。
馀从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见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遣虎出。
具述王意。
虽有答对。
而怖形于相状。
曰。
檀越初出郭门一何雄勇。
今来至此一何怯惮。
长卿顶礼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益。
贫道后来。
行至望乡台
顾视行已及。
即与同见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辞出。
所获嚫施一无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顾诸佐曰。
见此僧令寡人毛竖。
戒神所护也。
后更召入城。
王遥见即礼。
曰。
王自安乐
自安乐。
何为苦相恼乱作无益之事耶。
诸僧谏曰。
王为地主。
应善问讯。
何为诃责。
曰。
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
眼见恶事都不谏勉何名弘教。
不畏死。
责过何嗛乎。
虽盛饰床筵厚味重结。
而但坐绳床粗饼而已。
乃至妃姬受戒。
但责放逸不念无常。
又辞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满便返。
诸清信等咸设食而邀之。
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
乃分身数十处焉。
有时与僧出山赴食。
欻尔而笑。
人问其故。
曰山寺净人穿壁盗蜜耳。
及还果如所说斯事非一。
旦述之耳。
初王门师慈藏者。
为州僧官
立政严猛。
瓶衣香花少阙加捶。
僧众苦之。
而为王所重。
无敢谏者。
以事白请为救济。
答曰。
其威力如此。
岂能受语耶。
苦请不已。
房门。
走出。
谓曰。
法门未可如是。
尔亦大力也。
还返入房。
人以大甚为大力。
自此便息言。
僧由此安。
开皇中卒山。
年九十六。
蜀中新繁人
在俗。
精进。
不啖辛腥。
在田农作。
以[锚-田+(巫/十)]刃为钟磬。
步影而斋。
有送食晚。
便饮水而已。
所犁田地。
不损虫蚁。
一时空中声曰。
阇梨
出家时到。
如是四五声。
合家同闻。
因诣洛口山出家。
行头陀。
不居寺舍。
蜀王秀
闻名。
知难邀请。
参军郁九闾长卿往。
便将左右十人。
辞王曰。
承有道德。
如请不来。
当申俗法。
王曰。
不须威逼。
但以理延。
明当达此。
长卿出郭门。
顾曰。
今日将你辈。
往兜率天。
请弥勒佛亦望得。
何况山中道人有何不来。
初至吉阳山下。
日暮见虎道蹲。
命人射之。
马皆退走。
欲投村。
恐违王命。
俄见一僧。
负襆上山。
长卿命住为伴。
馀从并留。
步至寺所。
召入至床。
又见虎在床下。
怖不自安。
遣虎出。
具述王意。
虽有答对。
而怖形于相状。
曰。
檀越初出郭门。
一何雄勇。
今来至此。
一何怯惮。
长卿顶礼默然。
因宿至旦。
令先往。
贫道后来。
行至望乡台
顾视行已及。
即与同见王。
入内受戒。
即日辞出。
所获䞋施。
一无所受。
令往法聚寺停。
王顾诸佐曰。
见此僧令寡人毛竖。
戒神所护也。
后更召入城。
王遥见即礼。
曰。
王自安乐
自安乐。
何为苦相恼乱。
作无益之事耶。
诸僧谏曰。
王为地主。
应善问讯。
何为诃责。
曰。
大德畏死。
须求王意。
眼见恶事。
都不谏勉。
何为弘教。
不畏死。
责过何嫌乎。
虽盛饰床筵。
厚味重结。
而但坐绳床。
食粗饼而已。
至妃姬受戒后。
又辞入山。
重延三日。
限满便返。
诸清信等。
咸设食而邀之。
至时诸家各称进到。
总集计会。
乃分身数十处焉。
有时与僧出山赴食。
欻尔而笑。
人问其故。
曰山寺净人。
穿壁盗蜜耳。
及还果如所说。
初王门师慈藏者。
为州僧官
立政严猛。
瓶衣香花。
少阙加捶。
僧众苦之。
而为王所重。
无敢谏者。
以事白
请为救济。
答曰。
其威力如此。
岂能受语耶。
苦请不已。
房门。
走出。
谓曰。
法门未可如是。
尔亦大力也。
(蜀人以大甚为大力)还返入房。
自此便息言。
僧由此安。
开皇中卒山。
年九十有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西城人,字栖凤
何细胡
胡人,通商入,因家于郫县
少机警,有口才,知乐律,而好臧否人物。
文帝时累迁至国子祭酒
尝言苏威不可信用,以是与有隙。
出为龙州刺史,终于国子祭酒任。
谥肃
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及文集等,已佚。
全隋文·卷十二
字栖凤,西城人,家于郫县
在梁游国子学湘东王召为诵书左右。
江陵陷,入周,授太学博士
宣帝初,封襄城县伯
隋受禅,除太学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出为龙州刺史
以疾请还,复知学事。
伊州刺史,不行,授国子祭酒
卒,谥曰肃
有《周易讲疏》十三卷,《大隋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岸隋末唐初 ? — 623
释慧岸者。
未详何人。
面鼻似胡。
言同蜀汉
往来市里默言无准。
人不之异。
武德三年
科租至岷州
程期甚促。
人初不闻。
谓在天外。
人有僦购科索万钱。
转更惊急。
谓往鬼国被去者。
皆为死计。
散费资粮。
为不行之计。
新繁市大笑曰。
但去必见欢喜。
捉负租拗折数枚。
众人去至鹿头道逢敕停。
此前言之验也。
武德六年
辄复悲泣不能自禁。
曰谁能见烦恼因。
没水求死。
众人争入水接之。
乃端坐水底已卒。
卒后其年亢旱不收。
疫死众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积隋末唐初 ? — 6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益州福感寺。
平生专业涅槃。
凡欲宣述。
必先沐浴更衣。
坐而披展。
性尤仁慈。
务以济物为急。
遇诸㿈疠之烂溃者。
虽臭秽薰蒸人所掩鼻。
则殷勤瞻视。
昼夜靡怠。
或共器食。
或连榻卧。
弗恤也。
贞观元年。
五月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馀。
时属炎夏。
停之百日。
跏坐如初。
而略不腐臭。
众因加之漆布焉。
建今蜀中涅槃之盛。
盖自发之。
洪远僧恩并诵涅槃。
皆为皂白所归
后远住会昌
恩住弘福
禅定 又弘福智晔者。
江表令族。
治法华。
每自抄写。
且复倩人。
前后所出二千馀部。
晚年总寺任。
犹日写五纸。
年七十馀。
尚强健不少衰。
释道积
蜀人
益州福成寺。
诵通涅槃生常恒业。
凡有宣述。
必洗涤身秽净衣法座。
然后开之。
立性沈审慈仁总务。
诸有厉疾洞烂者。
其气弥复郁勃。
众咸掩鼻。
与之供给。
身心无贰。
或同器食。
或为补浣。
时有问者。
云。
清净臭处心憎爱也。
吾岂一其神虑耶。
寄此陶练耳。
皆慕其为行也。
而患己不能及之。
贞观初年五月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馀矣。
时属炎夏而不腐臭。
经停百日跏坐如初。
莫不嗟尚。
乃就加漆布兴敬巴蜀京邑诸僧受诵涅槃。
其列非少。
又有沙门洪远僧恩。
并诵涅槃。
皂素回向。
远志尚敦悫情捐名利。
徵入会昌隆礼供给。
恩道心清肃成节动人。
弘福禅定两以崇德
而卑牧自处。
蒙俗罕知。
弘福寺沙门智晔者。
本族江表。
隋朝徵入。
深乐法华镇恒抄写。
所得外利即用雇人。
前后出本二千馀部。
身恒自励日写五张。
年事乃斯业无怠。
今总寺任弥勤恒业。
年七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棱隋末唐初 576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640 【介绍】: 隋唐时僧。
西隆人俗姓申屠
八岁于襄阳檀溪寺出家,十六岁至荆州茅山,从师三年。
隋末归襄阳,寻又入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时号为得意棱
曾坐事下成都狱,得释东归安州。
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丧而生。
繄母鞠育三岁。
即知有佛法。
而愿听焉。
母怜之。
𢹂游襄阳
润法师方开三论。
一造座隅。
深有领寤。
八岁丧母。
遂依檀溪寺诞律师出家。
年十六能以经之大意奇理。
往问于荆州茅山明法师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会其旨。
复从安州皓师。
入蜀而覆述之际。
尤得意。
人因谓之得意棱
以诬罔下成都县狱。
亦在囚。
众请讲三论讲才五偏。
而诏释无所问。
安州饥。
耀贵如珠。
日丐以济。
弘演不稍倦。
代之无难色。
时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说涅槃悉违义。
疾愈。
白请定之。
于是前叙辄云。
是是由尔靡伏。
将终握手曰。
勿贪利养。
勿惮劬劳。
战战兢兢。
如履刀剑。
乃可以传灯续佛慧命也。
先是梦失目。
又人持放光宝镜来。
印其身至是果验。
未几归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论。
贞观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经于须弥寺。
十二年三月
梦所住寺。
群鸟飞散。
因散众。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法师梦阎王谓曰。
吾兹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矣。
闻之喜曰。
吾发愿常处地狱教化。
苟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蒋王见其弱。
韶州钟乳粉令服。
其夜梦衣冠者戒曰。
勿服。
阎王庄严道场。
竟大有乳药。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无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宝度曰。
吾观小年时事。
皎如目前。
俄闻外有大声曰。
法师早起烧香使人到矣。
度问使人为谁。
答曰阎王使也。
小食时。
敛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寿六十五。
释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闻法。
母氏怜其孤苦。
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
文义之间深有领览。
年至八岁其母又终。
无师自发。
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
十六乃往荆州茅山明法师下。
依位伏听。
问经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陈不有有也于此义深会其旨。
隋末还襄。
又逐安州皓师入蜀凡有法轮皆令覆述。
吐言质朴谈理入微。
时人同号得意棱也。
下狱。
亦同绳。
身被桎梏于成都县
一狱囚徒请讲三论。
周于五遍。
敕遂释放。
便逐还。
既达安州粮粒勇贵。
旦往随州巡里告索。
暮达所如常采听。
往还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报力雄猛。
生无一患。
门学所推。
力微四大退贬。
令代讲涅槃。
咸怪其言谓违义。
时席端俊异者三十馀人。
将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讲三论。
患愈还返安州
常于房叙经大意。
外有侧听皆为漫语白皓曰。
于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讲。
请为定之。
及时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来。
时问侣盖众者二十五人。
一一诵呈。
皆云不是。
最后述句。
句虽异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轻者。
皓之将终告曰。
棱公来。
吾今付嘱最后续种。
自吾讲来惟汝一人得经旨趣。
乃握手曰。
夫讲说者应如履剑。
不贪利养不惮劬劳。
欲得灯传多于山寺。
读经法事并为物轨。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如此可名报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载不少。
惟以无相为本。
然后言矣。
语已而终。
初未嘱前。
梦神人失两眼。
又见一人著青衣执宝镜放光来印。
心既受诀已。
百日怀恋。
后还襄州紫金寺。
讲论五年。
众有三百。
贞观八年又还须弥。
讲涅槃大品惟度等经。
至十二年三月
梦鹰入寺群鸟飞去。
因即散众。
司功搜访。
一无所获蒋王临襄。
佛法昌显。
请于梵云相续斋讲。
道俗翕习又复腾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感通寺法师
曰梦见阎王请棱公讲三论。
拔公讲法华如何。
曰。
善哉。
慧棱发愿。
常处地狱教化众生讲大乘经。
既有此徵。
斯愿毕矣。
至九月末。
蒋王气弱。
韶州乳二两。
逼令服之。
其夕梦见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阎罗王庄严道场已竟大有乳药。
至十月半黄昏时。
遂觉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无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宝度曰。
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
未至耆阇已讲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讫。
外有大声告曰。
法师早起烧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阎罗王使迎。
即起烧香洗浴忏悔礼佛讫。
还房中与度别。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记焚之曰。
此私记于他读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时异香忽来。
敛容便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众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蒋王赠绢五十疋。
送于凤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开讲设斋。
终日方退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蜀川资中人
少出家于本州龙渊寺。
扬州听讲,机辩爽利,名播扬越。
尤善讲《法华经》。
仍归蜀州
卒年九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史不言姓氏。
其先居东吴。
以其祖尝仕
遂占藉资中
童稚依轮法师
止州之龙渊寺。
久与宝海往来。
因俱诣杨都云法师下。
究所学。
而机辨爽利。
致有嘉誉。
每所出辞义。
士俗竞执纸抄撮。
初开法华。
至宝塔品乃曰。
弥天七级。
共日月以争光。
同泰九层。
与烟霞而竞色。
井则倒垂荷叶
圆桷则侧布莲华。
较其高妙庄严。
岂徒佛国有之。
抑亦杨都多矣。
一日问曰。
三变净秽。
在土故尔。
在人凡圣亦随以变否。
答曰。
化佛甚多。
狭故须广。
凡圣自尔。
何劳改变。
又曰。
如是则六十小劫。
谓如食顷。
在圣则觉。
在凡不觉耶。
苟凡圣俱觉。
则凡圣俱圣矣。
笑曰。
高座何尝道此。
因调之曰。
三隅木斗何谓智方
答曰。
瓦砾污池孰称宝海
众皆大噱而散。
逮疾笃。
常致尉问。
谢之曰。
智方不能摄养。
仰劳仁者数来看尉。
愿生善处以共游乐。
俄而异香满内。
中夜卒。
寿九十馀。
释智方
蜀川资中人
其先东吴
远祖宦于西蜀
遂乃家焉。
童稚出家止州廓龙渊寺轮法师所。
早与宝海周。
旋同往杨都云法师讲下。
而机辩爽利播名杨越
每讲商略词义清雅泉飞。
故使士俗执纸抄撮者常数百人。
初讲法华。
至宝塔品高妙。
遂序王释义了乃曰。
何必昔佛国土有此高妙。
杨都福地亦甚庄严。
至如弥天七级共日月争光。
同泰九层与烟霞竞色。
井则倒垂荷叶
圆桶则侧布莲华。
似安住之居南。
类尼祛之镇北。
耳闻目见庶可联衡。
录得者秘以赍归益部。
吁嗟叹为惊绝。
故其语出成章状如宿构。
宝海频来击难发其声彩。
问曰。
三变此改秽成净。
亦能变凡成圣不。
答曰。
化佛甚多狭故须广。
凡圣自尔何劳改变。
又难。
若尔则六十小劫谓如食顷。
但是圣睹凡不能睹。
凡圣俱睹凡圣俱圣。
笑曰。
高坐何曾道此。
乃是自道自难耳。
觉言失乃调曰。
三隅木升何谓智方
寻声报曰。
瓦砾洿池那称宝海
众大笑而散。
及疾甚。
恒来看慰。
乃谢曰。
智方不能摄养致此沈痾。
仰劳仁者数来垂问。
愿生善处常与同游。
俄而异香满室。
中夜卒于益部。
年九十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无相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
忽然见之涪州相思寺碌碌随众。
如常僧。
寺处涪水南岸。
其北岸则崖石屏立。
有铭其上所书之地。
方可五尺。
阔字约如掌大。
剥蚀漫漶。
莫能识。
然字之数亦无有知者。
其下佛迹二相。
去九尺。
每一迹。
长三尺许。
然好事者。
至寺必求济岸纵观焉。
一日无相既与众济。
而众遽先反。
无相乃独徘徊。
瞻顾以尽兴趣。
而欲趁所反之舟。
无及矣。
无相因以钵置水中。
且戏语之曰。
汝何为劳。
我久擎汝。
汝今亦可自渡水也。
遂取芭蕉一叶。
浮水上。
立而渡钵随其后。
若有物以使之者。
顷焉。
达南岸竟去不知所往。
无相禅师者。
非巴蜀人
不知何来。
忽至山寺随众而已。
不异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侧有铭方五尺许。
字如掌大。
都不可识。
下有佛迹。
去九尺。
长三尺许。
蹈石如泥。
道俗敬重。
以一时渡水齐返还无船。
乃钵安水中曰。
何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叶搭水立上而渡。
钵随后来。
须臾达岸。
时采樵者见之语。
觉知已便辞去。
徒众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诸人礼请。
不与篙楫。
乃捉船舷。
直尔渡水。
不顾而去。
即令寻逐。
莫测所往。
涪州相忠寺无相禅师者。
非巴蜀人不知何来。
忽至山寺随众而已。
不异恒人。
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
崖侧有铭方五尺许。
字如掌大都不可识。
下有佛迹去九尺长三尺许。
蹈石如泥道俗敬重。
以一时渡水齐返无船。
乃钵安水中曰。
何为常擎汝。
汝可自渡水。
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
钵随后来须臾达岸。
时采樵者见之。
语觉知已便辞去。
徒众苦留不住。
至水入船。
诸人礼请。
不与篙楫。
乃捉船舷。
直尔渡水。
不顾而去。
即令寻逐莫测所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蜀人字仲明
与兄赵冕从道士李珏隐于青城山
炀帝闻其贤,徵召不起。
乃督益州刺史强起之,至京师不就上爵而乞为蜀地官
炀帝从其请,拜嘉州太守
在任五月,斩潭中老蛟为民除害。
寻国大乱,遂弃官隐去,不知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段济隋 ?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5 【介绍】: 武威姑臧人字德堪
少为东宫侍学。
北齐武成帝时,袭爵武德郡
后主时,累转武卫大将军,授上郡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开皇初,讨侵扰樊、邓之蛮人,擒其酋长。
、始二州刺史
炀帝大业初,历蔡二州刺史
官至东都留守,卒年六十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幽州人
童子出家。
游诸讲肆。
后依远公邺下
究十地论。
会周氏废教。
南归。
有陈逮隋一统函夏。
即北还洛汭。
远公涅槃始终三载。
俾之覆述。
为印可。
而慕义之徒四集。
仍居净影寺
仁寿初
诏住邓州大兴国寺
且以龙潜之地。
图筑塔焉。
然患无美石。
方取寺内恶石砻琢之。
既成函忽变玛瑙。
复有文作八分体曰正国得。
悉表闻。
晚年闭户修业。
欲候之者。
非于食次不可见。
俄卒于寺。
释宝儒
幽州人也。
童子出家。
游博诸讲居无常准惟道是务。
后至邺下依止远公
十地微言颇知纲领。
值周丧法宝。
南归在陈。
达命清通亟振名誉。
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
便归洛汭。
还师于
听大涅槃首尾三载。
通镜其旨。
即蒙覆述。
自处坐印可其言。
慕义相从还居净影。
慧心更举。
遐讨前英立破之间。
深鉴弥密。
仁寿建塔邓州
乃敕令往寺。
大兴国也。
帝昔龙潜所基。
既至求石访无美者。
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函。
石本粗恶。
磨饰将了。
乃变成马碯。
细腻异伦。
复有隶字三枚。
云正国得也。
形设正直巧类神工。
名笔之人未可加点。
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
与官人图以表奏。
返寺之后闭门修业。
时因食次方见其面。
不久卒于本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普明陈朝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
会稽人
始名法京
少有异志。
尝遇僧乞食。
谓之曰。
郎性嗜善。
天台山有初依菩萨。
说法其间。
可从以出家。
陈太建十四年
乃入山。
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
遽礼拜。
智者下座笑曰。
宿愿力故。
复尔相遇。
因受禅法。
兼习法华。
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陈祯明元年
侍智者游杨辇
诏居光宅。
以脩定业。
仍命之纲纪。
陈亡。
智者西上。
庐山东林寺
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
僧谓曰。
至理晓朗。
照了三世。
因易名普明
智者以为然。
及智者欲铸铜钟。
天台供养。
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
大恶之。
及出模。
果破缺不完整。
再铸而后克全。
声闻七十里。
国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
不便于汲。
独念曰。
苟石能出水者。
岂不快哉。
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
欲易而高大之。
顶禅师谏以为不可。
括州刺史孝节
柱泛海。
至明往迓之。
赤城见明行林木中。
身长出林木上。
翼从数十人。
曰。
兄勿苦谏我。
我事成矣。
知其异。
合掌曰。
不敢一听仁者所为。
立柱之日。
山灵见相。
尤奇诡。
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
施金十一两者。
曰从漕溪村来。
迹之无
侍者恒闻其房人语声。
劝之脩善者。
视之则寂寥如常时。
忽晨起。
呼诸弟子励曰。
夫人命危脆。
宜自知时。
因更衣而逝。
寿八十六遗体端坐。
屈三指。
颜色经信宿不变。
寺主慧纲。
维持后事尤备。
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
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曰。
兄勿苦谏。
事愿剋成。
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彫画殿堂。
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
有僧乞食因劝云。
即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苦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营造。
当欲铸时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
开模钟便破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仍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石中泉溜。
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
高帝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遥闻此事。
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语曰。
兄勿苦谏事愿剋成。
知神异合掌对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
夫人寿命。
不可常。
保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命隋末唐初 ?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0 【介绍】: 隋唐时僧。
荥阳人俗姓郑名颋
羽骑尉隋恭帝皇泰中官至御史大夫
隋末动乱,与妻同归佛教。
法服擎锡谒见王世充世充怒,被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郑氏。
名颋。
荣阳望族。
世以文章显命。
始仕为羽林骑都尉
旋弃去。
吉藏法师讲三论。
及法华等经。
归诚空寂。
大业初
仆射杨素见而器之。
荐为中书舍人
越王皇泰间
御史大夫
王世充既弑越王
僭即尊位。
国号郑。
改元开明
仍以旧官辅政。
时唐已受禅。
太宗以天策兵逼西苑。
世充殊窘。
于是与其妻。
互相剃发为僧尼曰。
吾愿满矣。
即著伽黎。
持锡杖。
世充曰。
郑颋今出家矣。
世充大怒。
遣左右斩
喜曰。
吾愿又满矣。
因遍礼十方佛。
口称般若。
索笔书偈。
辞世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遂挹别亲故。
合目俄顷曰。
可下刀矣。
逮终颜貌不变。
先是有僧善相。
曰。
卿头颅额𩓱。
法当富贵。
然狼顾。
宁能得死于牖下乎。
答曰。
必如所指则诚获我心。
每见诸人以卧疾死者。
精神瞀乱。
倏就后世。
正亦不如发弘誓愿。
境观坚明。
刀落气断者也。
其妻比丘尼
后住洛州寺。
释智命
俗姓郑
名颋
荣阳人
族望清胜文华曜世。
词锋所指罕有当之。
初仕羽骑尉
班位斯薄。
逃官流俗。
备历讲会餐寝法奥。
就耕于宁州
大业初年
仆射杨素因事往彼。
乃通名谒见。
与语终日。
曰。
观卿风韵。
殊非鄙俗所怀。
乃廊庙伟器耳。
且权抑忍辱。
寻当徵召。
及元德作贰。
搜访贤能。
遂拔之。
对晤宣传应变不一。
有令试以三百对语。
一遍授之覆无遗漏。
致大重敬。
迁为中舍人官至五品。
及元德云薨。
不仕于世。
游听三论法华。
研味积年逾深信笃。
皇泰之初越王即位。
历官御史大夫
伪郑开明连任不改。
深谋广略有国惟寄。
于斯时也。
今上任总天策。
御兵西苑。
李密鸱张蚁诘咆休洛汭。
世充独固一都。
内外煎迫上下同惧。
弊斯纷梗情慕出家。
频请郑主为国修道。
既不遂志。
惟思剪剃不累形科。
夜则潜读方等诸经。
昼则缉理公政斯须不替。
经四十日诵得法华。
畅满胸襟决心出俗。
又劝妇氏归宗释教。
言既切至即依从之更互剃发。
语妻曰。
吾愿满矣。
不死而生。
当启郑主不宜尔也。
便法服擎锡。
径至宫门云。
郑颋辄已出家。
故来奉谒。
世充不胜愤怒。
下敕斩之。
闻喜曰。
吾愿又满矣。
欣笑泰然。
行至洛滨。
时惟旭旦未合行决。
曰。
若为善知识者。
愿早见过度。
不尔寻应被放。
不满本怀。
于时道俗围绕劝引至暮。
厉色昌言不许。
因即斩之。
寻有敕放。
既所不救。
举朝怨恨。
即伪郑开明之初年也。
吉藏法师听讲。
有僧告曰。
观卿头颅额颔有富贵相。
但以眄睐后顾。
怨不得其终。
曰。
岂非伤死耶。
必如所相乃是本愿。
尝见诸死者。
疾甚危弱心不自安。
纷扰不定便就后世。
生死终一期也。
定不能免。
何如发正愿缘胜境心力坚明不有驰散。
刀落终。
神爽自在岂不善乎。
之临刑。
遍礼十方。
口咏般若。
索笔题诗曰。
幻生还幻灭。
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
求人无有人。
与诸知故别已合眼。
少时曰。
可下刀矣。
寻声斩之。
面貌熙怡有逾恒日。
妻为比丘尼
见住洛州寺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